特别的夏令营开设在医院——医技携手矫治青少年脊柱侧弯

本报记者 田力 通讯员刘克雄 黄石市中心医院 2022/07/25

  五六个孩子,有男有女,或趴或睡在泡沫垫上,借助滚筒、哑铃、沙袋等矫正器材,进行身体训练,技师在旁边一对一地作指导……7月19日上午,这是记者在黄石市中心医院康复医学科治疗室里,看到的一幕,这是“青少年脊柱侧弯夏令营”第一期开班后的锻炼课程。

  据康复医学科主任冯常武介绍,作为黄石市级临床重点专科,科室人才、设备、技术等实力雄厚,从2017年就开始青少年脊柱侧弯疾病的临床新技术诊疗。今年暑期来临,在医院的大力支持下,科室特意开设“青少年脊柱侧弯夏令营”,把患有不同程度脊柱侧弯疾病的孩子们集中在一起,进行矫正治疗。

  青少年脊柱侧弯要早防早治(小标)

  不难发现在现实生活中,有的孩子因为“站没站相,坐没坐相”会受到老师和家长的斥责。实际上,个中原因有可能就是身体脊柱侧弯疾病在作怪。

  市中心医院康复医学科技师长王柱告诉记者,脊柱侧弯疾病在青少年群体中发生率较高,分为继发性脊柱侧弯和非特异性脊柱侧弯两大类型。造成继发性脊柱侧弯的原因很多,先天性长短腿(肢体不等长)、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、下肢受到外伤等等,都是“罪魁祸首”。

  正值生长期的青少年,一旦患上脊柱侧弯疾病,不仅仅是体形难看的问题,如果拖延治疗,侧弯曲度会越来越大,到了成年时期,身体的颈、胸、腰、腿等部位都会疼痛,严重影响正常生活、学习和工作。

  在康复医学科,针对不同曲度的脊柱侧弯病情,有不同的治疗方法。早期轻微的侧弯,可以用手法调整和功能训练进行矫正,中期稍重的侧弯,就得长期佩戴矫正支具,后期最严重的侧弯(曲度一般在40度以上),则达到手术指征,可实施手术治疗。

  “不及时治疗,轻则影响自信心,重则影响生活。”王柱技师长说,“治疗青少年脊柱侧弯,重在抓早抓小,也就是早筛查、早预防、早发现、早矫正。”

  为什么要强调抓早抓小呢?这是因为越治疗得早,矫正效果就越好,治疗成本就越低,而且治疗周期越短。反之,到了要佩戴矫正支具那一步,不但影响日常工作生活,每天连睡觉的时间都要戴着支具,患者是非常受罪的。早治疗可以为患者减轻经济负担,并减少不必要的侵入性医疗。

  夏令营治疗从医院延伸到家庭(小标)

  从2017年至今,5年来,康复医学科在治疗青少年脊柱侧弯疾病方面,进行了诸多准备探索和研究。

  除医护人员外,科室还有擅长手法治疗的20多名技师,以技师长王柱、技师涂宁(今春选派赴东京为参加国际残奥会的国家运动员治疗服务)等为代表的技师团队专业技术水平在业内颇有影响力。

  科室现代化的治疗设备和矫正器材多多,既有滚筒、哑铃、沙袋、巴氏球等小型器具,也有核心悬吊系统、生物反馈仪、平衡治疗仪、垂直律动治疗仪、天轨训练系统、四肢联动康复训练器等大中型仪器和设备。

  针对继发性和非特异性青少年脊柱侧弯疾病,冯常武主任、王柱技师长带领医技团队,探索、引进和运用了多项矫正治疗技术。既有传统的中医推拿手法,现代的倒悬矫正方法,更有源于西方康复理念的“三维立体矫正训练法”。

  今年12岁的小女生,4年前在一次交通事故中下肢受伤,去年8月因脊柱侧弯来到康复医学科就诊。当时,孩子脊柱侧弯曲度有 21度,同时骨盆侧倾伴旋转,双腿呈“X”状(俗称的外八字)。经过病情评估和会诊后,王柱技师长制订了形态调整和功能训练相结合的治疗方案。

  X型腿矫正、脊柱侧弯调整、骨盆矫正、姿势及习惯矫正、稳定性训练……这样的治疗进行了14次,小女生出院后,科室又为其制订了家庭康复训练计划,叮嘱家长带着孩子严格执行。经过四个月的康复治疗,小女生复查时,王柱发现其X型腿明显好转,脊柱侧弯曲度已经降到了5度以下,可以说治疗非常有效果。

  正是临床上创造了许多青少年脊柱侧弯疾病治疗成功个例,今年夏天,康复医学科信心满满、爱心浓浓地开办了脊柱侧弯夏令营,希望用这种方式,让更多的小患者及时得到治疗和锻炼,告别侧弯,回归健康。

  利用暑假之机,从7月12号开始,第一期夏令营训练班的孩子们,每天要在技师、医生的指导下,矫正治疗两小时,一直坚持到8月上旬。

  王柱技师长透露,虽然都是脊柱侧弯疾病,但病因不同,脊柱状态和脊柱曲度不同,所以对每一名小患者,科室都“量身定制”了个体化、个性化、规范化的实用治疗方案。

  除了矫正治疗和康复训练外,科室的健康宣教服务还会从夏令营一直延续到小患者家庭,让小患者“毕业”后将“治疗”带回家,在生活中学会主动预防侧弯疾病,在各种场合知道如何妥善保护和矫正脊柱。

  “早期的脊柱侧弯,曲度小,不痛不痒,往往孩子和家长都不以为然。但拖延治疗的后果就是曲度变大,脊柱侧弯一步步恶化。” 康复医学科主任冯常武说,“我们的治疗理念是,尽早发现,规范治疗,在侧弯疾病的初发期,通过三维矫正、自我矫正,让侧弯的脊柱恢复正常。”